康師與傳承

                                                                                               
                              師祖      {臂聖}張策像
                           




 

                        鶼鰈情深的康師與師母

    


前排左起 潘師  詠周先生、康師 國良先生、張師 敦熙先生
後排左起 蕭抒國、洪塗生、吳偉文、王國華


 


民國六十八年自強國術隊攝於永和市中正河濱公園


 


中華通臂拳協會成立 張敦熙師叔蒞臨會場指導


 

 

                            

 

 

康師 國良先生在台傳授通臂拳法及招式名稱 

 

通臂拳拳理基本法則

 

. 身法要則:兩臂、身形、兩腿三部份。

1. 兩臂法則:

不宜剛屈,須柔活舒展,舒能放長,所謂「兩臂伸舒力冷彈,出入活合捷如電」。

2. 身形法則:

身須側習斜攲,兩肩合扣,掩胸蝸背,銳若猿,這就是直出側入身法之妙用。

3. 兩腿法則:

前腿屈膝足尖點地,後腿微屈足踏實地,前後兩腿屈扣合宜,此則乃為單重,可進退趨避,運轉自如。

 

 

. 功架手法:

  手如鞭梢腰如軸,腰須擰圓,手須旋圓,同時兩腳腳尖鑽地的擰力,配合腰手行動,發揮整勁。且尚須配合內氣運轉,內氣由小腹上提膻中,然後疾馳分野,一半意送手梢,一半下沉丹田,這時上提之氣斂入脊骨,下達梢節發出(力由脊發,勁由手出)。

 

. 三段練力

1. 節力是梢,手至肘一段,節力要有冷、彈、脆、快、硬之勁。

2. 肩力亦日續力,是由梢至肩一大段,兩肩力之發勁和節力相同。

3. 脊骨力,其力發自脊柱,達到手指,功成發出之勁為冷彈勁。

 

 

基本功

 

1. 拍腳     9. 蛇形步

2. 踢腿    10. 手倒行步

3. 擺蓮    11. 圓手倒行步

4. 蹬腳    12. 流星趕月

5. 腿     13. 連環砸捶

6. 千斤墜   14. 移形換步

7. 鴛鴦腳   15. 疊步蹬腳

8. 閃戰步

 

 

五力(勁)

 

冷、彈(撢)、脆、快、硬,五力皆在柔和中求之,練功時宜鬆腰、沉肩、順氣,最忌鼓胸提腹,努氣拙力,易患中滿或氣結不暢(不滯於身上,不僵於臂中)。

1. 冷勁係鬆冷之勁,力發時,肩、腰、胯要三鬆,擰轉而出,威力極大,速度迅

速,有如子彈出膛,如三鬆不得體,則無冷勁可言。

2. 撢(彈)勁含著化勁,撢勁發出時上肢須伸長一段。腰軸自然旋轉,如白蛇出

洞長綿迅伸,探到極點時,倏忽收回,動如脫兔,靜如處子。撢勁能發能化,

含有硬彈勁。

3. 脆勁含有拿勁,脆勁發出時,梢節有脆聲可聞,亦有不發聲的,若被人猛力來

襲,憑以脆整勁拿其根。

4. 快勁亦可云彈勁,彈勁發出梢節帶有抖顫勁,和冷勁不同,以脊骨送力而彈,

勁發時周身鬆棉,彈力發到極點,即刻彈回來,彈力流至骨肱間,瞬間可再擊

出,外形似斷,其意未斷。

5. 硬勁非硬濁之力,而係柔和之中含硬勁,發力時上肢綿軟,硬在一點,如白蛇

吐信,發出時雖聞其聲卻未費力。

 

基本手法:摔、拍、穿、劈、鑽、圈

 

 

通臂三字訣

 

三活:臂活、脊活、腿靈活

三墜:肩墜、肘墜、氣墜

三鬆:身鬆、臂鬆、胯鬆

三圓(展手):手搧圓、胸脊圓、腿圓

三纏(中拳):梢纏、脊纏、神纏

 

 

十要論

 

1. 要柔:以柔為貴,柔居其九,剛居其一,柔則伸縮往返易,可隨勢而換,應敵而變。

 

2. 要長:以放長擊遠為主,運動時要探腰、拔背、順肩、合肘、柔腕、舒指,使力發於

腰背,傳于肩,達于臂,貫于指。

 

3. 要肩臂放鬆,方能舒展自然,靈活自如,放長遠擊,立掄成圓,勢隨人願,使氣

血暢通,不產生努氣拙力之病。

 

4. 要合:眼與心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與肘合、肘與肩合、肩與背

合、背與腰合、腰與膝合、膝與足合。周身內外相合,合而歸一,一氣貫通。

 

5. 要順:臂順方可放長擊遠,往來伸縮靈活;氣順可使氣沉丹田,以氣摧力,樁法穩

固。力順,才能力點準確,發出冷彈脆快之力。步順,才能上下相隨,身法自

然,步法靈活。

 

6. 要快:無論是套路還是技擊,都以「快」字為上。常言道:「快手打慢手,千變萬化

不如快。」手眼身步變轉要快速莫測,千變萬化,只在一瞬之間。

 

7. 要挺:項挺,精神貫挺。腰挺,力達四肢。膝挺,力貫於足。指挺,力達於梢。腕

挺,以借肩力。臂挺,以借肘力。肘挺,以借身力。周身之力貫注四肢,全挺

力。(意活掤力非拙力)

 

8. 要摧:心摧意,意摧氣,氣摧力;背摧肩,肩摧手;腰摧胯,胯摧膝,膝摧足。

 

9. 要扣:指扣、腕扣是刁拿鎖扣等技法的需要。肘扣、肩扣是兩肘不離肋和「出手入手

總護中」的需要。胸扣、背扣是使「胸如空洞,背如蝸牛」,便於腰背拔力。

胯扣、 膝扣皆為護腎之法,使襠部得以保護。足扣,可使周身力壯,肢體穩

健。

 

10. 要曲:指、腕、肘曲是護上。胸、背、腰曲是護中。胯、膝曲是護下。肩曲是護左右。

由此五護而生八斷(八斷是對動與靜、虛與實、剛與柔、急與緩,八個方面的辨

證推論)。

 

 

身段形意:

拳似流星眼似電,身如蛇形腳賽鑽;

貓撲虎竄,猴閃鷹翻;

吞吐縱合,俯仰伸縮。

 

 

打手歌:

輕靈活緩緲,冷彈脆快硬;

柔軟速疾巧,粘連綿黏隨。

 

 

動靜:

敵隱我隨,敵現我猛,敵猛我閃,敵閃我圈,敵圈我繞。

 

 

操法

 

. 法根(基本功法)

 

1. 操手:

a. 右臂單操手,前圈、後圈,丁八步。

b. 左臂單操手,前圈、後圈,丁八步。

c. 臂前後圈操手,併步。

d. 臂左右平圈操手,平開步。

2. 鬆腕:

a. 掌腕橫搖、縱搖(放鬆)。

b. 左、右單手,以腕為根畫圈(正反向)。

c. 掌搭立於胸前,左右掌分前後緊接繞立圈。(正反向)

3. 鬆腰:

a. 開平步,以腰為軸,上體大迴環。

b. 纏腰戲球(轉腰成∞字型)。

c. 滾手轉體(虛步)。

4. 操腿:

a. 壓腿、墊腳、仆步、岔步。

b. 拍腳、上步拍腳。

c. 踢腿、上步踢腿。

d. 擺蓮腿、上步擺蓮腿。

5. 樁步:

a. 弓步樁

b. 馬步樁

c. 虛步樁

 

 

 . 握拳訣

 

1. 鹿耳獼猴訣-平拳

2. 赤臂馬猴訣-透骨拳

3. 通臂猿猴訣-尖拳

4. 天降石猴訣-斬手拳

 

 

. 通臂手法

 

1. 挑手

2. 截手

3. 落(摟)手

4. 撓手

5. 劈掌

6. 列掌

7. 蹋(踏)掌

8. 拍掌

9. 摔掌

10. 迎面掌

11. 穿心掌

12. 穿掌

13. 穿拍掌

14. 雙撞掌

15. 撩陰掌

 

 

. 步法

 

1. 墊步

2. 鑽步

3. 迫步

4. 虛步

5. 踩步

6. 提步

7. 丁八步

8. 倒行步

9. 斜衝步

10. 鴛鴦步

11. 蛇形步

12. 閃戰步

13. 移形換位

14. 提膝步

 

 

. 單式操手

 

1. 引手

2. 伸肩(順臂)

3. 金龍合口(擦掌)

4. 吊袋

5. 划手

6. 中拳

7. 指挑拍(拍掌)

8. 劈山

9. 展手(斬手、斜劈山)

10. 踏掌(拓掌、蹋掌)

11. 反臂捶

12. 五門砲

13. 貫耳捶

14. 圈手

15. 虎撲

16. 二掌

17. 抹袖(穿袖)

18. 圓搧(大搧手)

19. 砸捶

20. 穿拍掌

21. 托掌

22.  雙捶

23. 斜衝(膀欹步)

24. 鴛鴦腿(斜身跺)

25. 抖鈴手

26. 穿心掌

27. 提肩

28. 靠山

29. 肘頂

30. 托掌

31. 上鑽手

32.  摸眉(橫掌)

33. 撢手(列門掌)

34. 橫手(橫劈)

35. 掃腿

36. 挑山

 

 

. 通背串珠

 

1. 引手+蹋掌

2. 蹋掌+中拳

3. 撓手+蹋掌(撓手:刁掠手腕)

4. 拍掌+中拳

5. 抹袖+中拳

6. 抖鈴手+雙撲掌

7. 抖鈴手+雙推掌

8. 砸捶+拳

9. 引手+橫手+中拳

10. 摔掌+拍掌+中拳

11. 反臂捶+蹋掌+中拳

12. 三合炮

13. 四門炮、劈山炮

14. 四捶

15. 四捶劈山炮

16. 五門炮

 

 

. 通背六路拆拳

 

1. 引手、拍掌、中拳、雙斬手、摔掌、反臂捶、蹋掌、中拳、五門炮、翻身斬。

 

2. 引手、摸眉、蹋掌、撤步斬手、撢手、閃戰圈手、雙貫耳捶、獻果、虎撲、翻

身斬。

 

3. 引手、二掌、瑪袖、中拳、單圈搧、砸捶、拍掌、雙托掌、翻身斬。

 

4. 引手、盤根、鴛鴦腿、斜衝、撢手、右斬手、雙圈搧、靠山、反背捶、拍掌、

中拳、抖鈴、雙拍掌、盤掌、雙捶、翻身斬。

 

5. 引手、拍掌、中心掌、左肘挑、右托掌、蹋掌、中拳、雙劈山、上鑽、墊步劈

山、吊袋、連環砸捶、中拳、翻身斬。

 

6. 引手、盤根斬手、雙撢手、右橫劈、左拍掌、右中拳、鉤掃腿、雙撞掌(二

掌)、閃戰、雙斬手、進步迴環捶、翻身斬。

 

 

康老師所傳之兵器套路

 

. 六合刀。

. 太極槍。

. 純陽劍。

. 方天畫戟。

. 棍法。

. 大刀。

 

<回首頁>